其他

【面向2030】辽宁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取向、任务与策略

2018-01-15 辽宁教育科研

一、面向2030年辽宁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取向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借鉴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紧密结合我省“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以及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布局,以服务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教育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取向,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核心任务,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凝练国际合作方向、提高国际交流效率,构建一个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以及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教育国际化体系,通过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跨境教育活动,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战略目标

到2030年,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化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构建一个中心,即东北亚高等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依托地缘优势,继续开展与东北亚各国的教育合作,以提升辽宁高等教育在东北亚教育市场中的地位为目标,将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高等教育的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在省域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打造三大区域性国际高等教育基地。即打造区域性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支持不同类型院校,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加大对高精尖技术人才、首席科学家、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等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高地,借鉴其他省市合作办学模式,选择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世界一流名校来辽独立或合作办学,建立区域性教学联合体,进行国际化教学改革实验,推进核心专业课程及教材的国际化,加强政府对高校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引导,建立跨国联合科技研发机构;打造区域性国际合作新高地,依托区位、交通、港口、开放平台等多种优势,全方位承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面向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人文、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际理解教育全面普及,强化高等学校全球责任意识。加强现代公民教育,塑造学生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培养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移民背景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其对多元文化主义持积极态度。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为高等学校寻求解决全球问题的创新方式提供了机遇,高等学校将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全球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其参与促进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机会。

——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以及孔子学院布局,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平台作用,积极探讨孔子学院在相关国家的布局与扩展,通过建立汉语教育发展基金,着力培养培训本土汉语教师,探索多语种学习经验,全面增进国际理解。鼓励我省中小学在海外设立孔子课堂,使孔子课堂成为我省中小学对外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平台。建设一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创设汉语国际推广学校品牌,发挥示范作用,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活动能力。

——构建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布局。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国际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职业院校为引领,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结合区域布局,支持相关职业院校拓展深化国际合作,形成区域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

二、面向2030年辽宁教育国际化战略任务与策略
(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创新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正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如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国内人才向国际人才培养的转,人才培养类型注重为企业“走出去”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标准注重与国际的接轨。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鉴于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转变大众化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注重对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1.建立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传统的基于大众化背景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下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应该把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是确立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把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地位,一方面从省级及地级以上市、学校、大中型企业层面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体系,提供法律、体制机制、政策、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举措,在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办学思路,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是形成国际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把相关的培养单位、培养资源纳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如可以由省教育厅会同省农业厅、林业厅、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渔业局等单位协同制定一系列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意见。同时推动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三是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估标准。以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为重点,通过科学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跟踪监测等举措,及时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有关政策制度、培养内容、培养过程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形成科学可行的国际化人才衔接制度。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的国际化,不断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是持续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能够充分体现国际化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学会)与国际同行接轨,参与国际专业技术行业标准研制,为赢得国际专业同行认可,实现与国际专业技术执业资格衔接创造条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国际接轨、适合人才成长的产业政策、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激励政策等,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2.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核心动力。

一是以国际化人才引进为抓手,大力引进海外知名学者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授身份参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开展经常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升海外学者聘任的比例;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本地教授合作开展研究,组建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基础教育层次学校要吸纳教育国际化要素,打造多元师资队伍,引进外籍师资及加强外籍教师管理,强化中西教学研讨交流,重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拓宽教师交流渠道,提升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质量。在国家政府提供的国际访学项目基础上,各院校要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机制,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上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三是为海外人才创造良好科研平台,加强高质量的文化软环境建设。要把吸引人才回流,作为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渠道,对国外高级人才实施长期回国计划和短期回国计划,在法律、制度、生活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搭建和打造吸引人才的平台载体,如高水平科研项目、研究基地、海外研发中心等,以此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和回流。

四是组建教师国(境)外培训和进修基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境)外进行学习和交流,逐步扩大教师海外培训的规模和力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增加教师国际化培训的投入。高职院校选派高素质教师到合作学校进行支教帮教,传播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了解国外情况的同时,使教师经受锻炼,开拓国际视野,国家也要支持职业院校教学骨干教师外出锻炼。

五是提升管理人员国际化水平。加强对处理国际化事务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外语培训活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开通行政管理人员出国进修通道,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分期分批选拔不同管理岗位人员进行国际交流,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互动频次,吸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3.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开设国际化课程不仅是课程质量反映,也是获得国家和国际认证的条件,国际化的课程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增加外语课程的比重,构建双轨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实现与国外学校合作交流的无缝对接;改革英语课程的授课目标,从语言技能的培养转变为跨文化技能的培养。

二是重视前沿性学科专业设置,如复合交叉型学科专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着眼于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开设相关主题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国际公认水平。

三是以国际化课程的各项要素为核心,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配置,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形成以课程要素为基本单位进行配置的学生学习资源调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化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

四是引进慕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建立包括数学、科学、人文、法律、教育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共享课程系统,将已有的双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课程建设与慕课建设相结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五是注重开展国际通识教育。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慕课等平台作用,选择优质的、欠缺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资源,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建设,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塑造学生融合本土和国际文化素养集成优势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现出层次性,如在专业课程中侧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识课程注重学生态度培养,实践课程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等。

4.人才培养强调国际理解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所面临问题与挑战更具有共通性的特点,需要全球人民携手作战,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教育理应承担其为人类文明进步发挥引领作用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一是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开展多语种教学实验的试点;采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相结合的路径,开设世界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专门的国际理解课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国际理解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跨文化交流等非正式课程,培育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国际氛围的体验。

 二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以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行动真正体现和贯穿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三是设立国际理解课程研究实验基地或学校,开发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借助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体资源,构建辐射范围大、受众面广的国际理解教育平台。

(二)推动我省高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辽宁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加强国际间教育及科研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与平台参与其中。

1.构建与沿线国家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机制,统筹推进双边及多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1)加强与沿线国家姊妹城市开展国际合作

鼓励和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共同组建联盟,围绕相关学科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活动,为高校师生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注重不同类型大学之间的配合与创新,打破国家、区域、学校及学科的局限,探索和形成多层次、多模式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高校应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沿线国家同类型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实现各高校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根据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地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研究等领域所具备的特色和优势,我省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高校,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泰国农业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

(2)推进沿线国家间急需专业领域人才联合培养

推动高校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国际贸易、语言等重点领域开展委托、定向和订单式培养,围绕沿线国家人才需求情况,加快专业结构调整进程,建立企业海外拓展所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我省高校与辽宁省装备集团责任有限公司、辽宁天缘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科诺纺织服装检测有限公司、大青金属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向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企业海外拓展所需的国际化资本运作人才、新型国际贸易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法律咨询评估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

在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等有条件的高校增加相关语言、对外商务和外交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种类和数量,加强对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马来语、越南语、尼泊尔语等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的语言、文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推进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建立起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2.发挥高校智库服务功能,促进与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

(1)开展沿线各国教育政策研究,推动教育政策互通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制度保障。“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贸易领域,而且设涵盖了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更广范围的合作,高校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开展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战略研究。

一是建立越南、尼泊尔、哈萨克斯坦、伊朗等沿线国家国情研究中心,探索沿线国家与人民之间民心相同、人文交流的新思维新方式。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在国际经济法、财税法、民商法、金融法等对外经济贸易法律方面的优势,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国情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举办“一带一路”自贸区高端法律论坛,邀请内地法律专家、政府要员和业界精英开展综合性战略研究。

二是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基地。依托民族类高校组建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或相关区域选定研究对象,对选定国家和区域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研究;依托外语类高校组建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如“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亟需研究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依托理工科院校优势设立“一带一路”地质资源环境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科教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每年出版“一带一路”地质资源环境白皮书,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系统的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 研究沿线国家在实施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过程中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相关的留学政策研究,沿线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划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致力于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

(2)推进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畅通交流合作渠道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理论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打造品牌项目;建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文交流机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国际化平台建设,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来辽,深化人文交流。

二是推进汉语教学发展,增进国际理解。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探讨孔子学院在相关国家的布局与扩展,通过建立汉语教育发展基金,着力培养培训本土汉语教师,探索多语种学习经验,全面增进国际理解。

三是加强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特色领域合作办学。以现有合作办学为基础,优先鼓励已有合作办学基础的省内高校走向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支持个别有条件的高校开拓跨境民族国际合作办学,并为其提供项目建设资金支持,以职业教育、能源、交通等学科及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本土化人才培养等领域为重点,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3)构建与沿线国家语言互通协调机制,促进语言互通

积极与沿线国家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构建语言共通协调机制。与各国高校联合开发语言互通开放课程。发挥我省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优势,扩大对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学习,培养多语种师资队伍,丰富外语教学的语种类别,继续加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的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积极鼓励我省高校联合沿线各国合作院校开设本国语言专业,逐步将沿线各国语言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沿线各国地方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展开联合语言培养,相互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语言人才,促进沿线各国语言互通。

3.支持高校加强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引导省内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国际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仍处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初期阶段,需要相互学习和利用自身科技和产业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一要建立集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战略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强我省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在我省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创建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凭借高校科技优势进一步拓展其他高校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依托我省高校在装备制造、电力、冶金、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围绕我省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任务,与沿线国家企业在冶金工艺、特变电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进行联合研发,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二是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我省高校围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木材、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领域进行联合研发,在推进我省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波兰等东欧国家在制造业、农业和建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中,为我省企业入住中亚、东欧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打造辽宁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

增强教育聚才引智能力

1.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辽宁对外开放的有效支点和强韧杠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辽宁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力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老工业基地经济新格局。而扩大开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倒逼和促进引领作用。

我省注重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振兴发展。省长陈求发到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2017年1月,辽宁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助力辽宁转型发展为核心,促进供需双侧深度融合,增强人才、科技供给的有效性,为推动辽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丰富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形成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从教育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就是运用市场化机制,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丰富教育供给结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解决国际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端教育需求外溢等问题。

各类学校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统筹规划,汇聚资源。

一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各系统、各部门形成合力,及时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状况作出预测,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国际化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载体,联合攻关和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急需难题,提升我省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三是实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嫁接。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实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与方法等基本要素的整合。

四是促进中华文化和辽宁特色文化“走出去”。以辽宁芭蕾舞团、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大连杂技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为基础,不断加强我省文化界与国际文化界日益紧密的合作,以及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创新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走出去”模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桥梁,成为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舞台。

2.服务辽宁重点开放领域建设,打造区域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大连金普新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大连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德国装备制造业合作,推动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主动服务辽宁重点开放领域,需要教育面向世界,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优秀人才;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为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重点开放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根据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连金普新区等重点创新区域和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需求,推动高校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国际贸易、保税物流、语言等重点领域开展委托、定向和订单式培养,以及引进国际化人才。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与欧盟、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家科技经贸合作。

二是推进中德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结合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推进中德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借鉴和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联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相关专业,围绕跨国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培训国际化人才,推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并以此助推“双元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主动服务重点开放领域软环境建设。按照国家及我省简政放权总体要求,支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点领域建设,将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放至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简化审批程序,为在我省重点开放区域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就学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保障,进一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沿边地区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高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

(四)支持省内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融入度的提升,越来越显示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的教育也逐步跨上国际舞台,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教育具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信。尤其是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走出去”将成为我国高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发展态势,而加快推进境外办学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应对策略。

2015年1月,我省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这是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企业对外投资、转移富余产能、拉动出口、利用国外资源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巨大的商业风险,需要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好准备,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和技术资源集聚的平台,理应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需求,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政府的规划与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正在使辽宁企业与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共核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546家;协议投资总额32.3亿美元;对外投资额达到28.1亿美元,是“十五”的9.8倍。其中核准境外并购项目76个,中房投资额5.8亿美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十一五”时期新签对外经济合同额93.2亿美元,是“十五”的3.3倍;外派劳务39万人次,比“十五”增长11.0%。全省签订对外工程承包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0个,合同额超过50亿美元。2016年,我省共核准和备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08家,同比增长16.8%。协议投资总额达45.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中方投资额为40.95亿美元,同比增长7.28%。随着我省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行动越来越频繁,懂技术、会管理、熟谙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在办学上要契合企业需求,实施精准化办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1.依托政府援助的主导作用,助推高校和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

境外办学是在全球市场进行的,不仅涉及国内教育理念、教育体系、质量保障等的输出,还涉及国(境)内外教育的衔接和管理,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协调沟通就很难进一步展开。高职院校“走出去”到境外办学会涉及到国民教育、文化传播、外交工作等诸多内容和形式,而这些任务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因此,需要政府在外交协调、审批管理、建设资助、校长和骨干师资选派与管理、运行经费保障、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把好关、服好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多数国家以工业或农业为主导产业,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同时却又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及科研等软环境的支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起经济的发展。为此,职业院校需要紧密配合我省在境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寻求与这些国家合作建设职业院校。为此,政府要加强沟通协调,主动联系外交部、商务部等,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推进试点改革。推动有条件的行业企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试点工作,并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在中央和地方教育专项经费、项目安排中,要向试点学校倾斜,争取将试点工作纳入国家援外计划的统筹安排之中。

2.积极提升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能力

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在境外办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如还缺少“走出去”所需的教学项目、教学资源特别是双语资源,与企业间还尚未形式稳定的合作机制。

一是培养各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尤其是重视培养教师境外教学能力。通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进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集中培训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增强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培养对中国有感情、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

二是加强对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专业设置上的规划和设计,引进国际化课程或参照国际标准改造现有专业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是提升高等院校内部教学管理效率,推进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改革进程,推进学校在语言学习、教学模式、课程等方面的国际化速度;完善境外办学管理流程和程序,定期对境外办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实现对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过程监控和有效管理。

四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境外办学。明确境外办学的定位,在已有境外办学基础上逐步提升境外办学的层次和效率,实现从短期合作、本科教育为主向长期合作、硕士、博士层次的跨步发展,从单向的校企合作向双向合作办学、多种形式办学转变。

3.组建“一带一路”校企共建合作联盟

高校或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主动与具有合作基础和具备相似专业设置的国外院校共同组建合作联盟,搭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共同培养和培训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中外方人才,促进双边合作协议的达成和政策沟通。联盟内合作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师资、资源、信息、知识的交换,共同协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部门、行业、机构的联系,为企业和职业院校争取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调研“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向有关部门提供建议。

4.构建多层次跨境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跨境教育的多主体、全过程、立体化的质量监管

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风险控制体系。高校应充分认识境外办学的经济风险、文化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积极谨慎地开展境外办学。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委托境外风险评估公司市场调研等方式,反复论证,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规划。跨境教育质量风险信息反馈系统是对跨境教育的预期风险和已存在的风险及时反馈,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反映风险状况,寻找对策,控制风险的影响和破坏。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对质量风险防范和处置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是明确信息来源渠道,二是完善信息处理程序,三是构建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四是提高信息利益和反馈效率。

另外,还应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办学主体层面加强对跨境教育的质量控制。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境外办学机构的监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工商税务、金融物价、公安司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协作,组建跨境教育质量监管中心,对境外办学机构进行日常监管。

二是加强对境外办学项目的监管,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对境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积极与境外的学位认证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加强对境外办学学历学位的认证,保障我国境外办学的学位质量和国际声誉。

三是境外办学机构自身监管体系的构建。制定和实施董事会制度,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重视教职员工的聘任和培训,形成内部定期自评机制,确保跨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创新跨境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一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办学机构的内涵品质。在制定政策与措施时,关注师生的发展,关注师生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

二是组建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通过对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估,结合整体发展目标来制定配套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规划。注重外籍教师的引进,对管理和教辅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三是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搭建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


课题组组长:刘国瑞

审稿人:宋海涛

课题执笔人:单春艳

课题组成员:陈国军 谢宗熹 赵玉英



[i]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64-67.

[ii]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5):26-31.

[iii]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6):8.

[iv]蒋继彪.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若干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5.

[v]刘尔思,车伟民,黄镇海.论我国高校多层次跨境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41-45.


本期执行编辑:王晓卉;责任编辑:王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